书架
开局就杀皇帝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二百七十七章递剑不周山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1/3)页
  十余名宫廷乐师敲打着青铜编钟作和,

  燕地朝堂之上悠悠民谣不止,

  “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。”

  “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。”

  “与子同仇!”

  少年郎轻声哼唱着这曲《秦风-无衣》,脑海一副画卷悄然浮现,大战前夕,赳赳老秦人汇聚在一起“同袍”,“同泽”,“同裳”,一同“修我戈矛”,“修我矛戟”,“修我甲兵”,齐整战备。

  敌王所忾,故曰同仇;

  身披同袍,故曰同泽;

  说起来《诗经》分为风,雅,颂三个部分,

  雅颂是文人墨客高雅的东西,

  是庙堂之上衮衮诸公的东西,

  是流传千年世家勋贵的东西,

  与乡野民间并无太多的瓜葛。

  少年郎却唯独喜欢其中“粗鄙”的《风》,其中收录了各地民谣曲赋,粗略看去没有那么多华美的词藻堆砌,也没有那么多唯美的词句,只是觉得不过如此,可细细品味,内里的东西确是最真实的各地民风。

  “男女有所怨恨,相从而歌。”

  “饥者歌其食,劳者歌其事。”

  “男年六十、女年五十无子者,官衣食之,使之民间求诗。乡移于邑,邑移于国,国以闻于天子。”

  《春秋公羊传解诂》中曾如是写下,

  有女子到了婚嫁的年纪,没有遇见合适的郎君,写道我很空虚我很寂寞,有女子的夫君被征兵去打仗了,她表示很忧虑,有男子饿着肚子吃不饱饭,高呼他奶奶的我很饿,抱怨世道不公,有男子觉得劳役徭役赋税太重了,高声骂娘。

  同样民谣也有男子女子对未来的期待,对美好的向往,有慷慨悲歌,也有婚丧嫁娶,《风》本就是记载着各地百姓最为真挚的情感,质朴中带着自己的诉求,相比于那些花团锦簇的锦绣文章真实得多。

  少年郎也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喜欢上这曲《秦风-无衣》,只是觉得寥寥数十字却莫名觉得悲壮萧索中透着磅礴大气,便默默记了下来,如今在这青铜编钟前挥笔写下,也算偿了夙愿。

  “无衣,无衣……”

  “岂曰无衣?”

  燕皇还沉浸在这声乐之中,忽然听到这首民谣的名字只得喃喃出声,不自觉间将自己燕地的那曲斯干与之对比,谈不上高下之分,只是觉得应情应景质朴的言语中透着最真挚的情感,莫名让人感触颇深。

  “乾使才情,果真如传闻一般惊才艳艳。”

  燕皇挥袖赞叹出声,

  远处的燕国相国姜汤明也是暗自咂舌,不远处的姬酒儿对音韵也是颇为精通,原本以为世间大多都是阳春白雪之类的东西,中原腹地更是多靡靡之音,没想到还能有人能作出如此慷慨悲壮的诗词歌赋。

  “从今往后这套青铜编钟的传闻又将在添上一件,乾使所作这曲《无衣》想来也定将流传千古,诗词歌赋通人心,乾使能作出曲赋……”

  燕皇望着少年郎的背影轻叹一声,目光又落到了自家女儿身上,在两人身上不断游走,不知不觉间竟是有了老丈人看女婿的模样,可有些话没有捅破自己也不好提及。

  “陛下过誉了。”

  “这趟长公主殿下已经安然无恙,我大乾的国书已经递交,无衣曲赋也已经落下,外臣便不再唠叨了。”

  少年郎回身道,目光落到那一袭戎装的姬酒儿身上时微不可查的闪烁了一些,姑娘的心思自己是知道的,可很多事情并非儿女情长……

  “如此匆忙?”

  燕皇终归还是没有开口只是问了一句。

  “如今大世之争,不便久留。”

  “何况外臣还要去给陛下准备一份厚礼,”

  少年郎笑意盈盈道,可看着那笑意盈盈的少年郎,听着那一句“厚礼”一旁的姬酒儿却是莫名的心头一颤,隐隐有些不安。

  如今再次提及,燕皇心中也是了然,便是金银千万,粮草百万石,都只能算作区区薄礼,那份厚礼是什么自然呼之欲出。

  于燕国而言,

  最重的那份礼,

  自然是那肃慎部族大王的头颅,

  可要知道那肃慎本就是好战之蛮夷,整个部族虽不过数十万之众,可其中青壮皆是悍勇之辈,体魄甚至不亚于燕地百战之兵,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