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独乐阁白墨笙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54章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1/3)页
城北王家的“永庆”爆庄,以制作烟花爆竹出名。每逢佳节, 爆庄的师傅们便开始通宵达旦的忙碌, 制作出各种新鲜花样的花炮, 以备佳节庆典之需。

荣城的普通百姓们通常会买些“地老鼠”、“蝴蝶花”、“金猴献瑞”、“福寿花”等小型筒花,在自家门前燃放, 阖家观赏, 其乐融融。

孩童们玩起花炮来, 也是花样繁多。例如将花炮置于容器中盖着炸,声音瓮声瓮气。又或点燃后急忙丢在水中炸开, 便会炸得孩童们满脸泥水,互相望着的傻笑。

放鞭炮的花样, 也名目繁多。往空中一甩者为“冲天爆”;将爆竹裹在泥团里扔在空中, 泥雨四溅者名曰“龙王送雨”;将点燃的鞭炮丢进水塘,水花四溅, 曰“蕴着发”。

豪门贵族则会买些“桶花”、“盆花”、“架子花”等大型烟花, 雇了烟花匠人, 将各个品种的单个烟花分组捆绑在高大的竹木架上, 再用引线按顺序连结,点燃引线,各色烟花次第绽放, 经久不息。这种“集百巧于一架”的烟火, 便是富贵豪门中盛行的“架子烟花”。

王家的花炮制作考究,使用土纸、土硝、硫磺、炭末、铁砂、红白泥土等作为加工原料。总共有十二道流程,七十二道工序。由于花炮制作工艺繁多, 一般人只能掌握其中几道。硫磺、木炭等原料的搭配在王家是祖传秘方,只得王家的少东家王翰松一人掌握配方。

故而每到节日前,王翰松便会整日整夜的住在爆庄之中,与烟花匠人一同不分昼夜的忙碌!

这一日,到了上元佳节,家家户户吃元宵,燃花炮。荣城一片灯火通明,夜空中燃起了火树银花,爆竹声声震天。百姓们张灯结彩,欢庆节日。

王翰松并一众烟花匠人,也都回家过节了。他在家中吃过了热汤圆儿,便到街上逛灯会去了。

上元节赏灯持续五天。白昼为市,热闹非凡;夜间燃灯,蔚为壮观。熙熙攘攘的街道上,挂满了各式灯笼。有宫灯、兽头灯、走马灯、花卉灯、鸟禽灯……花团锦簇,灯光摇曳。

最热闹的,便是猜灯谜的摊位。五光十色的灯笼上,贴了各色纸条写的谜语。人人都想猜对个灯谜,得个好彩头。这灯谜摊子的老板祝来钱也是位精明人。根据来人的样貌,便拿起相应的灯笼给人家猜。每每选的灯谜,都是恰到好处,绝不会没来由就难住了未曾读过书的平民百姓,也断不能使秀才举人们猜得容易。

凡猜中的客人,便可以到对面祝来钱的弟弟“祝发财”的元宵摊子前,半价吃上一碗精致的酒酿圆子。这酒酿圆子,和寻常百姓家的带馅儿汤圆是不同的。每一颗身型比那带馅儿汤圆小了几倍。用糯米制成的葡萄大小的实心儿丸子,加水用酒酿煮熟,顿时酒香四溢,飘香十里。出锅后再撒些蜂蜜桂花糖浆进去调味,吃上一口,又香又甜,引得人食指大动。

两个摊位的生意本都是极好的,又加上祝家兄弟二人合作,这买卖便更是锦上添花,好事成双了。

王翰松走到灯谜摊子前,给了祝来钱二文钱。祝来钱便拿出一个灯笼递给他。他接过灯笼,轻轻揭开了灯笼流苏下系着的字条。

王翰松将字条打开,旁边的祝来钱便大声读了出来:“上下四方都无险——打一地名”。

摊子周围的客人们都抓耳挠腮的猜不出谜底,王翰松思虑片刻,便猜到了谜底,微微扬起嘴角,笑了笑:“这个容易。”

正待他要将答案说出,却听一声清脆娇俏的声音传来:“六安!”

摊子周围的众人恍然大悟,一片哗然:“原来如此啊!正是六安瓜片茶的产地,六安啊!”

王翰松寻着声音望去,只见一位身穿水绿色薄纱衣裙的姑娘正对着他掩面而笑。

“这位姑娘好聪慧!居然猜中了!”祝来钱夸赞道,又转身对着王翰松说:“这位公子,是这位姑娘先于公子猜中了谜底。上元佳节,巧遇佳人,不如公子就出资请这姑娘吃上一碗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