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千金谋势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四十章 露馅儿了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3/3)页
势利弊的分析,恰巧与他不谋而合。

  他因为太后和康宁公主的原因,向来不喜聪慧善谋的女子。

  非但不愿意娶赵学尔为太子妃,更是先入为主地认为赵学尔所说的言论,都是从赵同那里听来的。

  所以从那时候起,赵同在他的眼中,就是一个有着长远眼光和独到政见的人。

  是以虽然赵同方才的回答李复书并不满意,但他还是想要再一次地确认,赵同究竟是不是有真才实学。

  李复书紧盯着赵同地眼睛,等待着他的回答。

  赵同被李复书看得发怵,虽然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问,还是慌忙称赞道:“柳尚书经世之才,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。”

  “当真没有更好的法子了?”

  李复书再次与赵同确认。

  赵同的答案不是他想要听到的,因为这个答案不但代表他一开始的想法是错的,还代表卫亦君骗了他。

  虽然他最开始是为了打探赵同的底细,才让卫亦君随行,但是他后来发现卫亦君不但赤胆忠心,还有勇有谋,确实不负“良才”之名。

  多亏有了卫亦君,他们此行朔方顺利许多,而在这几个月的朝夕相处之中,他们已经有了深厚的君臣情谊。

  相比赵同这个只见过一面的人,更让他难受的是卫亦君欺骗了他。

  面对李复书一再的询问,赵同十分犹豫。

  柳弗愠就是因为献上了平定朔方之法才被皇帝看中,更是凭借分而化之的策略平定了朔方,如今才能位列宰臣之位,位极人臣。

  如果说分而化之之法不是平定朔方最好的法子,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法子呢?

  赵同不知道李复书的追问是因为他真的答得不对,还是在故意误导他。

  他想了很久,还是没有想出更好的答案,只好道:

  “柳尚书因为献上分而化之之法得到陛下重用,更是凭借此法平定了朔方,因功得封宰臣之位,想来是没有更好的法子解决朔方的问题了。”

  赵同心想皇帝都看中的策略,李复书总不好说它的不是。

  至此,李复书终于确定,赵同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庸才,是卫亦君骗了他。

  他既伤心卫亦君骗了他,又心痛牵挂日久的大才变成了庸才,彻底没了与赵同谈话的兴致:“今日我也累了,你先下去吧。”

  李复书刚才对赵同有多热情,现在对他就有多冷淡。

  赵同不知道李复书为何会突然变脸,见他脸色不悦,不敢多留,只好告辞。

  赵同走后,李复书疲惫地靠在椅子上,闭上眼睛。

  他之前对赵同的期待有多高,现在的失望就有多大。

  他不由得在想,为什么他之前会对赵同抱有如此大的期待呢?

  他甚至曾经想过,如果能够招揽到赵同,将来登基以后,他一定会封赵同为宰臣,辅佐他治理南唐江山。

  他是从什么时候,开始有了这个想法呢?

  他想啊想,终于想到,虽然他最初知道赵同这个人,是因为柳弗愠,但他开始对赵同抱有期待的时候,却是在萦州。

  当时赵学尔的表现太过突出,他理所当然地以为赵学尔是因为有赵同的教导,才会如此聪慧善谋,胆略非凡。

  所以他便想着,赵同必定是位经世之才,才会把赵学尔教导得如此出色。

  从那时候起,他便想把赵同招揽到麾下。

  他每日想着法子说服赵学尔,想让赵同到他身边辅佐他,可赵学尔却总是推三阻四,怎么也不答应。

  于是他便觉得赵同不但有着非凡的才学,还为人低调,与世无争,更加想要把这样的人招揽到身边了。

  所以后来赵学尔向他举荐卫亦君,他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,目的就是为了从卫亦君那里,打探到赵同的底细。

  而卫亦君果然没有让他失望,这几个月以来,与他说了许多赵同的事迹。

  让他以为赵同不但是位与世无争的经世大才,更是位忧国忧民,体察百姓疾苦,为百姓办实事的好官。

  以至于让他这几个月以来对赵同肠牵肚挂,日思夜念。

  李复书终于理清了所有的思绪,发现他对赵同所有的认知,竟然都是基于他对赵学尔的了解和卫亦君的描述自己幻想出来的。

  所以说,当初对平定朔方之法有独到见解的人真的是赵学尔,而不是赵同。

  他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忽略了这个被他拒绝过的女子,而把心思和目光放在了一个与她有关的另一个人身上。

  但是,如果说他一开始对赵同的错误判断,是因为他先入为主不喜赵学尔导致的。

  那么后来卫亦君口中所说的那个忧国忧民、特立独行的人,又是谁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