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新顺1730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五零章 故智新解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,会继续进行一些算术几何之类的课程,参谋班要学什么,暂时不清楚。

  这几天关于参谋班的猜测和讨论越来越多,按着“有制之军、无能之将”的想法,越多的人认为这个参谋班要培养的是将来“运筹帷幄”的人。

  但吴芳瑞觉得,运筹帷幄还算不上。

  比如刘钰之前说过的,行军路线、扎营安排、行军距离等等这些,参谋们可不是运筹帷幄,而是要制定出详尽的计划,做好周密的安排,以确保主将即便昏聩,也能够保证行军不乱、扎营不乱。

  至于更高深的运筹帷幄那样的级别,恐怕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学会的,至少要在战争中磨砺才行,现在只是打基础。

  根据这些天的观察,吴芳瑞大致也看出来了刘钰的练兵策略。

  以步兵为例,假使要训练一个五千人的大营,先把参谋班、骑兵班等挑走,剩下大约四十名候补步兵军官。

  这四十名候补军官,配上一二百名跟着一起训练了三个月的良家子兵卒,组成一个连队,继续训练最基础的队列、转向、步幅、装填。

  四十名候补军官,轮流担任轮值的连长。

  明年初,募兵一千,原来的良家子兵卒担任伍长,原来的候补军官担任哨总排长。

  重复之前的队列、转向、步幅、装填、刺杀等内容,以一教五。

  后年,保持规模,训练阵型、变阵,选拔新的伍长、优选连长。

  大后年,募兵五六千,继续以一带五,练习队列、转向、装填、射击等。

  再后年,练习阵型、变阵、配合、行军。

  如此五年,军成。

  这倒是与吴子的练兵之法暗合,想想似乎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,人的精力有限,而刘钰又分身乏术。

  海军那边还好,有不少据说是见证过罗刹国海军从无到有的人,也有不少被刘钰称作可以“青史留名”的舰长。

  但陆军这边,旧的军官刘钰根本不用,而且体系也和新军完全不同。

  完全舍弃不用,就要从零开始。

  吴芳瑞心想,刘大人这是自己先当连长,然后把每个人都教成连长,再让他们去当连长。

  这办法虽是笨,可却真的有效,只是若古之名将看来,可能会哂而一笑,以为太笨。

  如今终于开始教一些不传之秘,之前是教知其然,现在要教知其所以然了,所以不可能再一个人教一百多人,要选拔出真正传承的二十人,否则教不过来。

  那些被扔到步兵班的,只怕按刘大人的说法,只要知其然就够了,完全不必知其所以然,是这一批候补军官中的残次品。

  只要会整队、队列、变阵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连队在大营中该怎么转向就行。

  甚至……不需要思考,因为真正的大战不会以连队为单位,连队只是整个营中的一部分,不可能单独行动。要做的就是在营队军官下达命令后,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,以及如何达成营队的命令。

  至于骑兵、炮兵和工兵,更不可能是刘大人的嫡传。

  想到这,吴芳瑞心里坚定起来,无论如何也要考入这个参谋班,这才是刘大人的嫡传弟子。

  将来真正选拔营队主官,肯定是要从这里面选。

  这样想着,难免盼着,摩拳擦掌。

  然而,等到真正考试的那一天,吴芳瑞懵了,或者说所有的学员都懵了。

  没有试卷,没有标准,而是刘钰花了十天的时间,一个一个的单独谈话。

  谈完话的人,直接被送到刘公岛,禁止和没被谈话的人进行交谈。

  吴芳瑞记得自己被谈话的内容。

  最开始问了一些前几天学的内容,就是对骑步炮三兵种配合的简单认知。

  问完了这些后,问了问对燧发枪配刺刀的优势到底在哪的理解。

  这个问题刘钰之前是讲过的,似乎有标准的答案,但是吴芳瑞在讲完标准答案后,还是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。

  “我认为,除了之前说的优势,还有一个就是战场上行进的速度。火绳枪和矛阵,必须以很慢的速度前进,这样才能保证配合不会脱节。一旦出现脱节,则可能让敌人抓住机会。”

  “即便敌人的侧翼出现了弱点,这种厚实的大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